三年前我在茶水间听见同事说"这个方案就是要这样做才对",突然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在用这个词。翻看聊天记录,单日出现过28次"。这个发现像根刺扎在心里——我什么时候变成满嘴口头禅的复读机了?
周一的晨会记录最能说明问题:
看着满屏的",我突然想起大学辩论赛时导师的忠告:"当你的每句话都带着肯定词,其实是在暴露逻辑漏洞。"
2019年会议发言 | 2022年会议发言 |
可能需要核实数据 | 数据就是有问题 |
可以考虑调整方案 | 方案就是要改 |
或许存在其他解法 | 这样就是唯一办法 |
在《语言心理学》的启发下,我做了个决定:连续三周禁用"。第一天就闹了笑话——
"这个项目进度..."我卡在喉咙里的词像块滚烫的石头,"可能需要重新评估?"说完自己都愣住了,原来不用绝对化表述,沟通反而更顺畅。
原表述 | 新表达 |
就是有问题 | 可能存在优化空间 |
就是要这样改 | 建议尝试这个方向 |
就是他的责任 | 需要确认责任归属 |
戒断第三周,我发现工作笔记本上的问号变多了。以前写着"需求就是明确"的地方,现在变成"用户真正的痛点是什么?"。某次产品评审会上,当同事斩钉截铁说"功能就是鸡肋"时,我下意识追问:"具体在哪些场景下失效?"整个讨论走向因此改变。
某天深夜改方案时,我盯着屏幕上的"可能""或许""大概"突然惊醒——自己是不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?《思考的艺术》里提到的"确定性光谱"概念点醒了我,开始在重要决策时刻意加入量化指标:
决策类型 | 确定性描述 |
UI微调 | 85%用户偏好新版 |
功能迭代 | 3/5测试组反馈积极 |
战略调整 | 市场数据支持率超70% |
上周三,实习生忐忑地问我:"这样设计是不是就是错的?"我笑着指指白板上新贴的便利贴——上面画着大大的问号,底下有行小字:"正确答案可能在第三个版本里。"茶水间的咖啡机还在咕嘟作响,就像我们永远在冒泡的思考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