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三深夜,我盯着屏幕上被自己炸成碎片的石头城堡,突然笑出了声——这座耗时5小时搭建的中世纪建筑,在点燃TNT的瞬间像烟花般绽放,散落的方块掉进护城河时溅起的水花特效,居然比建造时更有诗意。或许这就是《创造与破坏》的魅力,让我这个纠结于「盖房子还是拆房子」的玩家,终于找到了两者共存的可能。
记得第一次进游戏时,我抱着「反正能随时炸掉」的心态,在平原区随手堆了个歪歪扭扭的木屋。但当暴雨天气突然降临,看着雨水从漏风的屋顶渗进来冲垮墙壁,才意识到「临时建筑经不起考验」。
建筑材料 | 承重值 | 抗爆星级 |
原始木板 | 15kg/格 | ★ |
强化混凝土 | 280kg/格 | ★★★☆ |
星陨合金 | ∞ | ★★★★★ |
有次跟朋友比赛盖瞭望塔,我靠着这三个技巧提前23分钟完工:
很多人觉得爆破就是无脑扔炸药,直到我在某次官方比赛中看到冠军选手用「定向爆破」精准拆除了目标建筑的承重墙,而相邻的玻璃花房完好无损。
上次用液氮冷冻湖面后爆破,炸出的冰晶碎片居然可以当建材回收。游戏里的元素反应比想象中更有趣:
有次突发奇想,在火山口建了座会自动解体的观景台。设定当岩浆上升至警戒线时,预设的爆破装置就会启动,看着建筑在赤红熔岩上方分崩离析,那种「人造物向自然力量臣服」的震撼,比单纯建造或破坏都过瘾。
根据《虚拟空间动力学》(游戏内藏书)提到的原理,我总结出:
此刻窗外下着细雨,游戏里的角色正站在最新建造的旋转塔楼上。这座用上次爆破残骸重建的建筑,外墙还留着焦黑的灼痕。按下 demolition(爆破)键的瞬间,我忽然希望它倒塌得慢一些——或许在破坏与重建的循环里,我们寻找的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那些让方块跳动的每个当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