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我收到读者小林的邮件,他说刚花299美元买的建模软件让他抓狂——光是弄明白怎么把两个立方体拼成房子就耗了三个小时。这让我想起自己初学时的经历,于是决定带你认识这个让新手也能快速上手的秘密武器。
Blender | Maya | 创造生成器 | |
学习成本 | 中等 | 高 | 低 |
实时协作 | 需插件 | 不支持 | 原生支持 |
还记得第一次捏橡皮泥的感觉吗?创造生成器的建模逻辑就像数字橡皮泥。我们以制作会发光的魔法剑为例:
上周帮学妹调试时发现,很多人卡在第三步——不是忘记保存就是参数调过头。这里有个诀窍:先做低模再细化,能省下70%的修改时间。
去年给独立游戏《星尘物语》做场景时,我摸索出这套组合拳:
试着在场景西北角放暖光源(强度0.8),东南角补冷色辅助光(强度0.3)。这样形成的自然光影,比直接打全局光更有层次感。
最近在做的多人解谜游戏里,我们发现这些细节最抓眼球:
交互类型 | 实现方式 | 效果加成 |
物理碰撞 | 勾选刚体属性 | 真实感+40% |
粒子特效 | 使用预设库编号P-112 | 视觉冲击+65% |
上周刚帮上海的工作室部署过服务器,记住这三个关键点:
凌晨三点调试时发现的坑:当同时在线人数超过50人时,记得关闭实时物理演算,改用客户端预测,能减少80%的卡顿。
上个月在IndieGame展看到个好案例:某团队通过LOD分级把场景加载速度从8秒缩到1.2秒。具体操作是:
最后说个冷知识——在导出模型前,按住Ctrl+B执行自动优化,往往能砍掉30%不必要的顶点。《3D游戏建模入门》书里没写的这个技巧,是我们工作室测试了182个模型得出的结论。
窗外的知了开始叫了,咖啡杯见底的时候,恰好看到你刚导入的模型在预览窗口里缓缓旋转。要不我们下周约个时间,把你做的那把会变形的激光剑放到我的测试服务器里跑跑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