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十点十七分,我握着还剩三分之一的拿铁咖啡冲进"博古轩"时,雨滴正顺着玻璃橱窗往下爬。店主林文远瘫坐在明代黄花梨圈椅上,领带歪得像钟摆的垂线。
展柜防弹玻璃完整如新,红外报警器仍在规律闪烁。失窃的战国青铜匕首本该躺在天鹅绒衬垫上,现在只剩凹痕像道未愈合的伤疤。
"我整晚都在市立图书馆。"林文远翻出借阅记录,指甲缝里沾着墨绿色物质,"八点借的《青铜器铭文考》,管理员可以作证。"
我蹲在展柜底部,放大镜扫过防尘垫边缘。三粒芝麻大的褐色颗粒黏在接缝处,像凝固的血珠。
证物编号 | 发现位置 | 初步检测 |
CT-001 | 展柜滑轨 | 植物纤维 |
CT-002 | 地毯接缝 | 蜂蜡残留 |
通风管道直径只有15厘米,连孩童都难以通过。当鉴证科小王掀开天花板夹层时,我突然注意到横梁上的刮痕——新鲜的青铜氧化层在紫外灯下泛着孔雀蓝。
"所有表面都做过离子喷雾处理。"技术员擦着汗,"除了店主,只有三个人的生物痕迹。"
凌晨三点的实验室,显微镜载玻片上的紫薇花粉让我想起市植物园的秋色。这些本该在夏季绽放的花朵,此刻却出现在冬季的案发现场。
质谱仪显示褐色颗粒含有65%的松脂和34%的蓖麻油,与《民国文物养护手札》记载的古法养护剂成分完全吻合。我突然意识到,展柜里消失的不仅是匕首。
温室管理员老赵掀起工作服:"林先生每周三都来写生,特别是紫薇区。"画本里的速写突然变得刺眼——每片花瓣都精确标注着经纬度坐标。
当X射线荧光分析仪穿透仿品表层,检测到钛合金特有的衍射图谱时,林文远终于瘫坐在审讯椅上。这个用3D打印复制的赝品,完美到连氧化层都模仿了战国时期的土壤成分。
雨又下了起来,我望着结案报告上的《刑事科学技术年鉴》引用页,咖啡杯沿留下半个模糊的唇印。植物园温室的紫薇花在监控里开得正好,那些精心培育的反季节品种,此刻正在证物袋里慢慢枯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