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手机时,发现好些朋友都在讨论联合早报新推出的南略视频平台。作为每天通勤路上必刷新闻的上班族,我特意花了两个周末深度体验了这个主打"高清晰度+深度报道"的视频产品。从樟宜机场的航拍特辑到组屋区菜市场的物价调查,这些4K画质的纪实影像,确实带来了不同于文字报道的沉浸感。
在牛车水的老咖啡店里,常能看到阿伯们把《联合早报》摊在斑驳的木桌上阅读。这家百年华文媒体在2023年推出高清视频平台,就像给老字号肉骨茶配上了分子料理的摆盘。南略视频的节目单里,既有20分钟时长的《南洋档案》纪录片,也有3分钟快剪的街头快问短视频,明显是想兼顾不同观众的收视习惯。
对比项 | 南略视频 | YouTube新闻频道 | 本地电视新闻 |
平均分辨率 | 4K HDR | 1080P | 720P |
单期制作周期 | 3-7天 | 1-3天 | 当天完成 |
深度报道占比 | 68% | 22% | 15% |
用OPPO Find X6 Pro观看时,《重走下南洋航线》系列里老船木的纹理清晰得能数出裂纹数量。这种画质在拍摄组屋区晾衣场的空镜时,连竹竿上褪色的塑料夹子都纤毫毕现。不过也有网友吐槽,某些老旧社区的4K画面反而暴露了环境杂乱,"看得太清楚反而少了美感"。
比起其他平台的算法推荐,南略视频的编辑精选模式显得有点"固执"。周二的东南亚财经观察固定分析马六甲海峡航运数据,周四的南洋味道则专注挖掘街边摊的传承故事。这种编排虽然少了点惊喜,倒让常看用户养成了收视习惯——就像社区楼下准时出摊的豆浆大叔。
在宏茂桥地铁站随机采访的10位观众中,有6人表示"画质惊艳但内容偏严肃",特别是年轻群体更期待看到方言节目或互动直播。不过也有退休教师认为,"现在太多短视频让人心浮气躁,这种沉得下心的内容反而珍贵"。
跟拍摄团队聊天时得知,他们专门改装了索尼FX6摄影机来适应热带气候。有次在武吉知马山拍摄时,设备在35℃高温下连续工作4小时都没死机,倒是摄影师中了暑。这种较真劲儿体现在成片里,就是连雨林树叶的反光都保持着自然过渡。
不过高规格制作也带来现实问题:单集制作成本是传统电视新闻的5倍,更新频率目前只能维持在每周3更。团队负责人笑称,"我们像在给每帧画面熬广东老火汤"。
在TikTok挑战赛和AI生成视频的夹击下,这种精品化路线能走多远?参考《亚洲数字媒体趋势报告(2023)》的数据,新加坡观众每天观看专业制作的长视频时长,依然保持着12%的年增长率。或许就像小贩中心里的鱼头炉,大火快炒的料理固然热闹,文火慢炖的滋味也有人欣赏。
路过滨海湾金沙的广告屏时,正巧在轮播南略视频的预告片。夕阳下的圣淘沙海岸线在8K屏幕上流淌,几个外国游客举着手机录像,镜头里是真实风景,屏幕上是超清影像,倒分不清哪个更动人了。